点击看:RISC-V 2030报告:市场趋势、预测和竞争分析 | 芯榜

二、全产业链攻坚: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
(一)上游:IP 核自主化与创新链协同
上海集聚芯原股份、芯来科技、平头哥等企业,形成 AI 加速、向量运算等模块化 IP 核供给能力。例如,知合计算专注于 RISC-V 芯片研发,其通用计算与 AI 推理算力方案已适配国产大模型需求;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作为 “链主”,带动 198 家联盟成员构建技术协同网络,推动香山高性能处理器、玄铁 C930 服务器芯片等硬件突破,验证了 RISC-V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可行性。
(二)中游:制造能力与设计生态双提升
中芯国际、华虹半导体等企业为 RISC-V 芯片提供成熟制程支持,在 12nm/28nm 等国产可控工艺上实现量产突破。同时,张江高科设立 RISC-V 创新中心,建设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,将企业研发成本降低 30% 以上,加速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。数据显示,上海现有微控制单元和系统级芯片产业已覆盖智能家居、工业控制等 20 余个细分领域,年出货量占全国 15%。
(三)下游:场景驱动与应用生态落地
上海依托汽车电子、数据中心等优势产业,打造 RISC-V 典型应用场景。在汽车领域,联影智能等企业将 RISC-V 芯片用于车载智能终端,实现算力需求与功耗的平衡;在边缘计算领域,商汤科技基于 RISC-V 架构开发低功耗 AI 终端,已在智慧城市项目中部署超 10 万套。2024 年新增的 “RISC-V 生态街区” 吸引 20 余家龙头企业入驻,形成 “应用反哺技术” 的良性循环。
三、生态枢纽建设:峰会经济与人才战略双轮驱动
(一)全球峰会引领产业话语权
作为全球三大 RISC-V 峰会之一,2025 年 7 月上海 RISC-V 中国峰会预计吸引超 5000 人参会,规模远超北美、欧洲峰会。峰会将发布《RISC-V 开源生态上海倡议》,推动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。通过 “峰会 + 产业对接会” 模式,上海已促成 120 余个 RISC-V 项目签约,累计投资额超 80 亿元,成为全球生态合作的 “引力场”。
(二)人才蓄水池破解产业短板
针对 RISC-V 领域人才缺口,上海推出 “开源芯片人才计划”:中科院上海计算所联合交大、复旦开设 RISC-V 专项课程,实施 “芯片工程师实训营”,每年培养超 500 名专业人才;中科创星发起 “好望角科学沙龙”,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壁垒,促成 20 余个产学研合作项目。此外,“RISC-V 生态街区” 配套人才公寓与创业基金,为青年团队提供 “孵化 - 加速 - 产业化” 全周期支持。
四、挑战与未来:从 “生态追赶” 到 “架构引领”
尽管上海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,但仍面临三大挑战:一是先进制程芯片设计依赖国外 EDA 工具,二是跨厂商处理器适配缺乏强制标准,三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。对此,上海正推动建立开源 EDA 平台,联合华为、统信等企业构建 “鸿蒙 + RISC-V” 软件生态,并探索 “高校定制班 + 企业导师制” 人才培养模式。
未来,上海目标在 2027 年实现 RISC-V 芯片全流程国产化,形成涵盖 AI 推理、自动驾驶、边缘计算的万亿级产业集群。随着 “开源大模型 + 开源芯片” 双轮驱动,上海正以 RISC-V 为支点,撬动全球算力版图重构,为国产芯片自主可控开辟新路径。这不仅是技术的突围,更是从 “生态追赶” 到 “架构引领” 的产业范式革命,标志着中国在开源浪潮中从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角色跃迁。